岭南股份建议可以尝试去给一个好的景观画像。将景观分为表层、中层、底层这三层。表层是感官性的,是组成项目整体的空间要素和形式符号,属于形式语言,由空间和表皮构成;中层是框架性和结构性的,框架性是功能空间的组成序列,结构性则是每一种形式在技术上的实现可能性和完善度;底层指向场所精神的宁静和纯粹,是项目与外部环境、项目内部功能和形式要素在逻辑上的高度自洽和统一。
设计应该为人服务。从表层到底层,每一层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断加深。对于景观设计而言,这个时代是速度的时代,也是量胜于质的时代,因此,大部分的设计师更加容易被市场裹挟着,在表层的世界里漂浮流荡。
景观三维度
当然,景观是处理人(群)、场域、自然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。
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三个要素的分界,也只是概念上的分界,在实际的项目中,所有要素都会交织在一起,只有权重的不同,不会有明晰的边界。
1、人
如果我们思考功能和形式的最终目的,核心必然是人,所谓人性化,通俗的说即是人觉得好用的和好看的。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,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,会新陈代谢,有自己的行动能力和审美取向,当然,我们很难在设计中照顾到具体的每一个人的使用偏好,因此有必要按照项目的类型,从各个角度对人群进行细分,并达成某种程度的均好性。
对人群细分的基础,在于人是社会性动物,一进入公共空间,人就进入了群己、人我关系。同时,对于一个场地而言,从参与的社会角色出发,可以分为投资者、运营者、设计者、建造者和使用者。不同的人还带有不同的文化基因,即使在全球化语境之中,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差异依然深刻的影响着人群。从这些维度出发,我们可以将好的景观定义为:人性的;性价比高的;适合运营的;创意好能落地的;富有人文内涵的。
2、场域
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设计的工作对象,通常是由红线所规定的一个范围,但要理解场地,必须更多的去倾听“画外音”,才能够回答所有被造物要面临的终极问题: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,我要去哪里。实际上,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具象的实物,目光聚焦于思考对象本身永远是不够的,只有将其置于更大的框架之下,思考其与周边关联物的关系,才能更好的定位(定向)其本身。
对场地的思考,其实就是定位和定向的过程。定位首先要理解场域本身的特性,这种特性包括气候和地理,也包括思考时间、历史在场地本身的文化凝结,其次也要理解与周边场域的相互关系。说到底,定位是针对过去和现在的,而定向,则是思考场地未来的走向,以及与相关场域的联动演变。
3、自然
上述的人或者场域,其实都是“以人为本”的推演。如果将场域和人类置于整个世界的图景之中,自然就成为一个大的综合体,既包含所有形而下的技术手段,也包含形而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自然承载于土地。由于项目基址、类型和尺度的原因,自然要素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程度并不全然相同,同时在不同时期,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一直在发生变化。总而言之,其实生态设计最终讲究的,还是考虑人与自然的一切关联和互动价值,岭南股份一直深耕生态景观业务,在打造山东威海·乳山潮汐湖湿地公园案例中,岭南在设计上针对潮汐湖水位变化,设计弹性景观;文化上将海洋文化与场地印记交织打造。
通过对潮间带滩涂进行修复和涵养,营造咸淡水湿地生态系统;通过地形营造,利用物理结构,实现自然洗盐,进而实现盐碱地绿化。同时,新增草坪30余万平方米,栽植绿化乔木2万余株,沿湖种植芦苇15万余平方米,最大化恢复潮汐湖优美环境,重现潮汐湖“水蓝、岸绿、白鹭飞”的美景。
岭南股份在生态环境领域拥有集景观规划设计、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、苗木培植与养护、生态环境修复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成运营能力,持续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城乡运营服务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