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因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城市建设和人类活动都离不开水源,而景观水的建设尤为重要。在城市中,由于设计的不科学,近于封闭的静止或缓流水体,与空气接触少,溶解氧不足;水生生物种类单一,不可能形成较完备的水生生态系统,因此水环境容量较小、水体自净能力较低。加之有些景观设计的不科学,缺少对水质环境保护的关注,造成了人工景观中经常会出现流动死角,死角里的水缺乏流动,容易恶化,并影响整个景观水系。水治理技术,把握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。
水源条件差是影响景观水源水质变差的主要因素之一。景观水水源主要来自自来水、河水、中水以及地下水,其中,中水由于N、P等营养元素严重超过景观水水质要求,高温季节很容易导致富营养化,引起藻类爆发。
也有可能是景观水四周污染源较多引起水的质变。景观水周围往往种植草坪、花卉和树木,水中常常饲养水禽、鱼虾等,供人们观赏。由于雨水冲刷和浇灌水的渗透,将氮、磷、碳、钾等营养物和肥料、农药以及树叶、枯草等大量汇集到地势较低的景观水中,使水质恶化。
人造景观的“公共性”和“亲人性”的特质,也是造成水质污染较快的原因。开放式的环境,经常人为的将一些污染物带入景观水体。
水质严重恶化,藻类会分泌藻毒素,对人体也有一定的危害,因此景观水治理也是至关重要的。控制入水水质,选择合适的水源,如果水源的水质不能达标,则应对水源进行适当的处理后,方可引入。从节水的角度看,鼓励利用符合标准的再生水。
控制景观水体营养盐的输入和输出,使景观水体始终趋于贫营养化状态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。具体的措施有:在水体边界设计排水沟,以防止污水流入;定期打捞漂浮在水体上的树叶、枯草等杂物,以防止它们向水中释放营养物质;控制饲料的投加量等。
对于景观河道和大型人工湖,还应加强对周边污染源的管理及监督。生活污水特别是工业污水的流入,会造成大负荷的污染冲击,导致水质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毁灭性破坏。随着“水十条”、“河长制”等国家政策的施行,打赢治水攻坚战,开展流域环境综合治理,成为各地绿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。岭南股份旗下深耕水务水环境的岭南水务集团,已为全国30多个城市开展水景观环境提升、水安全问题改善、水资源利用优化,实现“水清、河畅、岸绿、景美”,全力打造人水和谐、生态友好、以水兴城、水美乡村、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域治水综合体。